島嶼侏儒化
Insular dwarfism
圖片
島嶼侏儒化,是指生物在孤島中微型化的現(xiàn)象。島嶼侏儒化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哺乳動物身上,主要原因是體型小只需要較少生存空間與食物,較小的體型從繁殖的角度來看也相對有利,因為它只需要更短的懷孕期和代次。
如上圖所示的
法氏古菱齒象
Palaeoloxodon falconeri
又稱歐洲矮象。是因島嶼環(huán)境而侏儒化的例子,只有90厘米高。它們的祖先很可能是于冰河時期,到達了較低海平面的地中海島嶼。
島嶼侏儒化代表物種有巴厘虎、桑給巴爾豹、倭水牛與日本狼...
圖片
巴厘虎是一種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上的虎的亞種,自1937年已滅絕。
圖片
桑給巴爾豹是一個分布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群島的主島溫古賈島上已經(jīng)滅絕的物種。
圖片
倭水牛是牛亞科水牛屬中體型最小的成員,有3種,肩高大約90厘米。都分布于東南亞的一些島嶼上。
圖片
日本狼是一種已滅絕的狼亞種,曾經(jīng)在日本大量繁衍,分布于本州、四國、九州,之后被人大量獵殺,最后在1905年滅絕。
食草動物賦予的大尺寸在其他地方是應對競爭對手和掠食者的優(yōu)勢,因此掠食者的減少或沒有掠食者將有利于矮化;至于食肉動物,其中的主要因素似乎是獵物資源的規(guī)模和可用性,競爭似乎不那么重要。
侏儒化也可出現(xiàn)在高山峽谷、洞穴、沙漠綠洲、天空島中。
物種范例
葡萄園龍
Ampelosaurus
晚白堊紀
分布:伊比利-阿莫里克島
大陸近親:納摩蓋吐龍科
圖片
葡萄園龍,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如同大部分泰坦巨龍類恐龍,葡萄園龍具有長頸部、長尾巴,背部具有鱗甲。生前身長被估計約15米長。
歐羅巴龍
Europasaurus
晚侏羅紀 / 中啟莫里期
分布:下薩克森
大陸近親:腕龍科
圖片
豪氏歐羅巴龍重建圖
圖片
腕龍(上)與歐羅巴龍(下)的頭顱骨比較圖
圖片
埃爾默·里格斯與高胸腕龍的肱骨合照圖,攝于1900年
圖片
芝加哥國際機場的腕龍骨架模型
歐羅巴龍,屬于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它們生存于侏羅紀啟莫里階的德國北部,地質年代約1億5400萬年前。歐羅巴龍被認為是種因島嶼環(huán)境隔離而造成的侏儒物種。歐羅巴龍最大長度約6.2米,與之親緣較近的腕龍長度可達21米。
馬扎爾龍
Magyarosaurus
晚白堊紀 / 馬斯特里赫特期
分布:哈提格島
大陸近親:掠食龍屬
圖片
馬扎爾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圖
圖片
掠食龍
馬扎爾龍,出現(xiàn)于上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約為72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個體只有六米,為現(xiàn)今已知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它們的近親掠食龍身長被估計可達15米。
馬扎爾龍的侏儒體型,可能是因為島嶼環(huán)境隔離而造成的島嶼侏儒化,有限的食物來源、較少的掠食動物,導致演化出較小的體型。
沼澤巨龍
Paludititan
晚白堊紀 / 馬斯特里赫特期
分布:哈提格島
大陸近親:沉重龍屬
圖片
沼澤巨龍,生存于白堊紀晚期的羅馬尼亞西部,約7000萬年前,當時是哈提格島?;且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脊椎、肩胛骨等部位,估計長度大約6米。
槽齒龍
Thecodontosaurus
晚三疊紀 / 雷塔恩期
分布:南英格蘭
大陸近親:板龍屬、祿豐龍屬
圖片
圖片
槽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化石大部分發(fā)現(xiàn)于南英格蘭與威爾士的三疊紀地層。這個時期的地球氣候較為溫暖、干燥。槽齒龍平均身長為1.2米,高度約30厘米,體重為30公斤。它們擁有小型頭部、大型拇指尖爪。
沼澤龍
Telmatosaurus
晚白堊紀
分布:哈提格島
大陸近親:鴨嘴龍科
圖片
圖片
沼澤龍與人類的對比圖
圖片
鴨嘴龍與人類的對比圖
沼澤龍,是晚白堊紀恐龍的一屬,是相當小的鴨嘴龍類,身長接近5米,發(fā)現(xiàn)于現(xiàn)在的羅馬尼亞。它的大陸近親鴨嘴龍估測身長7-10米,高達3米。
袋鼠島鴯鹋
D. n. baudinianus
滅絕 (1827年)
分布:南澳大利亞州坎加魯島
大陸近親:鴯鹋
圖片
袋鼠島鴯鹋,是一種已滅絕的鴯鹋,它們只生活在南澳州袋鼠島,較澳洲大陸上的鴯鹋細小。
它們約于1827年滅絕,袋鼠島鴯鹋的滅絕可能是因獵殺或因燒林而失去棲息地所致。
王島鴯鹋
D. n. minor
絕滅(1822年)
分布:國王島
大陸近親:鴯鹋
圖片
鴯鹋(左)與王島鴯鹋(右)的對比圖
王島鴯鹋,是一種生活在澳洲與塔斯曼尼亞之間的國王島(金島)上已滅絕的鴯鹋。王島鴯鹋的羽毛較鴯鹋深色,體型也較細小,高度大約87厘米,只有鴯鹋的一半大小。
圖片
王島鴯鹋由尼古拉斯·鮑定,于1802年的旅程中發(fā)現(xiàn)。約有兩至三只王島鴯鹋被帶回法國,在植物園飼養(yǎng),最后一只在1822年死去。這一只最后死去的王島鴯鹋成為了今天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唯一標本。在這只王島鴯鹋死去的時候,在國王島上其他王島鴯鹋早已滅絕,主要是因被狩獵及燒林所導致。
迷你變色龍
Brookesia micra
保護狀況:易危
分布:馬達加斯加哈拉島
大陸近親:變色龍屬
圖片
迷你變色龍,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變色龍中最小的一種,全長26-29毫米。因為島嶼侏儒化的緣故,其大小可能與棲息地相關。它們白天大多待在樹葉堆中,晚上則爬到離地約12厘米的樹枝上休息。迷你變色龍所在的區(qū)域受到非法砍伐的破壞。
侏三趾樹懶
B. pygmaeus
保護狀況:極危
分布:巴拿馬
大陸近親:褐喉三趾樹懶
圖片
侏三趾樹懶
圖片
褐喉三趾樹懶
侏三趾樹懶,僅在巴拿馬博卡斯德爾托羅省的一個小島上生活。一如其名,體型細小,身體長度48-53厘米,重量2.5-3.5千克。此種對比起其在大陸上生活的近親褐喉三趾樹懶(身長可達80厘米)小了很多。
褐喉三趾樹懶的視頻請在次條中查看
侏三趾樹懶的種群數(shù)目暫時未有確切數(shù)據(jù),但由于分布極為狹窄,過去曾估計其數(shù)目約在三百只以內。但近期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總數(shù)僅余下79只,遠低于早前估計的數(shù)目,令此物種的存活機會變得更渺茫。自2006年IUCN紅色名錄已把此種列為極危物種,表示其面臨滅絕的機會極高。
侏儒猛犸
M. exilis
滅絕 (晚更新世)
分布:圣塔羅莎島
大陸近親:哥倫比亞猛犸
圖片
侏儒猛犸,它是島嶼侏儒化的一個例證。根據(jù)2010年的一項研究,侏儒猛犸肩高1.72米,重760千克。與4.3米高,重達9,100千克的哥倫比亞猛犸形成鮮明對照。
圖片
侏儒猛犸與哥倫比亞猛犸的對比圖
1856年以來,侏儒猛犸的殘骸陸續(xù)在海峽群島的圣克魯茲島、圣羅莎島和圣米格爾島被發(fā)現(xiàn),放射性碳定年法顯示在這之前侏儒猛犸至少存活了47,000年之久。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