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類錐蟲病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俗稱昏睡病、嗜睡?。╯leeping sickness),該疾病常發(fā)生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區(qū),是一種由布氏錐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在人類或其他動物中均有發(fā)生。
圖片
有兩種寄生蟲可感染人類:
布氏岡比亞錐蟲(簡稱:T.b.g.)
布氏羅得西亞錐蟲(簡稱:T.b.r.)
在昏睡病報告病例中,布氏岡比亞錐蟲引起的病例占98%。這兩種寄生蟲都是由采采蠅叮咬傳播的,在農村地區(qū)最為常見。
圖片
采采蠅,來自英語音譯Tsetse,是舌蠅屬的俗稱。舌蠅是雙翅目舌蠅科下唯一的一個屬,其下的蠅廣泛分布于從撒哈拉沙漠到喀拉哈里沙漠的廣大非洲地區(qū)。他們以吸食脊椎動物的血液為生,是非洲主要的睡病蟲傳播媒介之一。
圖片
采采蠅因為會傳播昏睡病而被廣泛研究,這些蠅是多化性的,每年可繁殖四代,一生中最多可繁殖31代。
圖片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區(qū)的36個國家中,有七千萬人有著感染“昏睡病”的風險。
在2010年,它造成了9,000例死亡,與1990年的34,000例死亡相比,有所下降。據猜測,現有的感染人數為30,000人,2012年的新的感染人數為7,000人。多于80%的新的感染病例發(fā)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
在近代史中,該疾病共爆發(fā)了三次:
一次是從1896年至1906年,發(fā)生在烏干達與剛果盆地的爆發(fā),
另外兩次發(fā)生在1920和1970年,發(fā)生于多個非洲國家。
其他動物,例如牛,也可能攜帶該寄生蟲并且被感染。
圖片
在疾病發(fā)展的第一階段,起初會有發(fā)熱、頭痛、發(fā)癢與關節(jié)痛的癥狀,這是從被咬后的一到兩周開始的。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后,疾病的第二階段開始。
第二階段是神經系統(tǒng)階段,以寄生蟲通過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那一刻作為開始。睡眠周期嚴重失常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癥狀,“昏睡病”也因此得名。
睡眠 - 喚醒周期受到寄生蟲影響變得無組織,24小時的睡眠節(jié)奏變得分散,這導致患者白天長夢不醒,卻徹夜無眠;
隨著寄生蟲入侵中樞及周邊神經細胞的程度增加而惡化病情,進入異常振奮的精神狀態(tài),甚至對其他人物有攻擊性傾向;
最后,一段時間之后,中樞及周邊神經就會走向訊號接收疲勞而陷入昏睡狀態(tài),“昏睡病”因此得名。
當主要神經系統(tǒng)被入侵后,此病就完全不可治愈,患者最后因呼吸或心臟等神經控制系統(tǒng)衰竭而死亡。
診斷是通過在血液涂片中或是淋巴結液中找到寄生蟲做出的。通常需要腰椎穿刺來辨別疾病是處于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
圖片
在血液涂片中的椎體蟲形態(tài)
如非洲工作、旅游時發(fā)病,癥狀為發(fā)燒,頭痛,關節(jié)疼痛和瘙癢,發(fā)燒是間歇性的,每次持續(xù)一天到一周,間隔幾天到一個月,頸部后面可能會出現腫脹的淋巴結。應該及時進行診斷醫(yī)治,很有可能是在被采采蠅叮咬后感染了非洲人類錐蟲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寄生蟲將會克服宿主的防御,并可能造成更廣泛的損害。癥狀將會越來越嚴重,包括貧血,內分泌,心臟和腎功能障礙。
若能在疾病早期,即在神經性癥狀發(fā)生之前進行診斷,治療較為容易。使用噴他脒或蘇拉明在疾病的第一階段進行治療。
對第二階段的治療,應使用二氟甲基鳥氨酸或結合使用硝呋噻氧與二氟甲基鳥氨酸以治療布氏岡比亞錐蟲。雖然美拉胂醇對兩種寄生蟲都有效果,因其嚴重的副作用,通常只被用于布氏羅得西亞錐蟲。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