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草蛉:別名中華通草蛉,為脈翅目、草蛉科、通草蛉屬動物,原產于亞洲東部,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主要捕食介殼蟲、粉虱、紅蜘蛛和多種昆蟲的卵,也能捕食蛾類的幼蟲。每年發(fā)生5-6代,以成蟲越冬,每雌可產卵211-914粒,平均488粒。幼蟲具有較強的自殘習性,與其他草蛉相比,較能忍耐高溫。
多種害蟲的重要天敵,在我國分布很廣,能捕食多種農、林害蟲,不少地區(qū)利用它防治棉田、果園及溫室害蟲,皆取得了一定效果。可進行人工飼養(yǎng)與散放,米蛾卵是草蛉的良好飼料,也可用人工配合飼料、人工模擬卵飼養(yǎng)。
中華草蛉形態(tài)特征
體長0.9-1cm。成蟲體黃綠色,頭部黃白色,兩頰及唇基兩側各有一黑條。下顎和下唇須暗褐色。觸角比前翅短,呈灰黃色,基部兩節(jié)與頭部同色。翅窄長,端部較尖,翅脈黃綠色,基部兩節(jié)與頭部同色,前緣橫脈的下端,徑分脈和徑橫脈的基部、內階脈和外階脈均為黑色,翅基部的橫脈也多為黑色。翅脈上有黑色短毛。足黃綠色,跗節(jié)黃褐色。
中華草蛉生活習性
各蟲態(tài)歷期的長短,受溫度的影響極大,在15-32℃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歷期逐漸縮短。在我國以成蟲越冬。翌春活動較早,成蟲壽命較長,自交配后在整個生活過程中有連續(xù)產卵的習性,因而造成世代重疊。
中華草蛉飼養(yǎng)方法
其越冬場所和棲息植物較為廣泛,在湖北省有女貞、竹林、油菜、小麥、苕籽、茶樹、蠶豆、豌豆等。越冬時,體色由綠色變?yōu)辄S綠色再變?yōu)楹稚?,最后變?yōu)橥咙S色。體色由綠變黃為越冬的標志。成蟲一般在植物的葉背、根隙或雜草叢內越冬。繭白色,繭表面光滑無雜物。人工飼養(yǎng),成蟲和幼蟲可分別飼養(yǎng),當害蟲發(fā)生時,散放田間。此外,也可網捕草蛉成蟲,或摘繭采卵,進行人工助遷。
中華草蛉雌雄分辨
幼蟲紡錘形,隨齡期不同,特征也不一樣。1齡體長1.5-1.8mm。初孵時胸部淺紅色,腹部前4節(jié)紅褐色,后6節(jié)黃色,以后變成紅棕色。1齡體長4.5-4.9mm。體灰綠色,背線細,兩側有褐色帶。頭部有倒“八”形紋。前胸背板上有H形黑色斑紋。3齡體長7.2-8.5mm。體黃綠色,背面和氣門上線紅褐色。頭部有褐色倒“八”形紋,頭兩側過單眼到上下顎有褐色紋通過,各側瘤上剛毛均多根。
中華草蛉繁殖方式
羽化成蟲補充營養(yǎng)后,才能達到性成熟而交配。越冬代成蟲,一般越冬前不交配,翌年春天再進行交配。交配多在晚上17-23時,以20-21時交配為多。每次歷時3-5分鐘,一次交配終生可產受精卵。未交配的雌蟲亦可產少量的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始終保持綠色,不能孵化。雌蟲自開始產卵后,除個別情況外,每天均可連續(xù)產卵。日產卵量在20-30粒之間。一生的總產卵量與壽命長短有關。卵粒呈橢圓形,初產時綠色,近孵化時褐色,絲柄白色。單粒散產于植物上,多在葉背。
原文鏈接:https://sbike.cn/k/zhonghuacaolin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