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戶外解說系統(tǒng)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為例
緣起與發(fā)展,國家公園和自然教育
文/雍怡
2010年前后,以《林間最后的小孩》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主題書籍的引進和出版,掀起了社會公眾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和反思,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自然之友、根與芽等機構為代表的環(huán)保公益組織,在引入國際先進經驗,推動國內自然教育的一線實踐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全國各地自然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并發(fā)展出各具特色的項目和活動,“自然教育”“自然學校”等概念也進入公眾的視野,直至2013年首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在廈門舉辦,標志著自然教育在我國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時期。
早期的自然教育更多提倡自然體驗、重建人與自然關系、關注通過戶外教育完善學科和學校教育不足,解決青少年成長中的認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問題,活動場地也大多集中在城鎮(zhèn)或周邊的半自然半人工環(huán)境中。隨著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各界對自然教育需求的不斷提升,拓展自然教育的內涵深度和形式內容多樣性,成為迫在眉睫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也在面臨轉型發(fā)展的挑戰(zhàn)。2019年4月,國家林草局正式發(fā)文,提出要大力推動各類自然保護地通過開展自然教育發(fā)揮社會功能,這不僅創(chuàng)新型地提出了政府、社會雙向推動的保護地發(fā)展模式,更為中國自然教育的發(fā)展拓展了全新的戰(zhàn)場,將自然教育帶入各類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自然保護地,從目的、意義到實踐層面都大大豐富了自然教育的社會價值。同年6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國家戰(zhàn)略正式提出,國家公園作為三級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等級最高的一類,開展自然教育,推動公眾參與成為其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大熊貓國家公園分區(qū)圖
大熊貓秘境:王朗的原始森林和保護使命
筆者曾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錢江源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等多個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系統(tǒng)規(guī)劃、課程研發(fā)、能力建設等方面的項目,其中最新完成,能系統(tǒng)呈現(xiàn)一套國家公園解說系統(tǒng)的,是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的工作。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2021年首批成立的五個國家公園之一,地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包含岷山片區(qū)、邛崍山-大小相嶺片區(qū)、秦嶺片區(qū)和白水江片區(qū)四大區(qū)域。王朗位于野生大熊貓種群數(shù)量最多的岷山片區(qū)的核心地帶。國家公園建設之前,這里是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最早(1965年)建立的四個,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qū)之一,也曾經是最早開展國際合作,開展一系列科學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的自然保護區(qū)。喬治·夏勒、馬敬能等世界著名的保護生物學家,都曾經來到這里開展工作。
今天,王朗所在的平武縣,超過一半的面積被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平武縣分布有335只野生大熊貓,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1/5,其在野生大熊貓保護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這里也是連接九寨溝、松潘、平武、北川四個縣大熊貓棲息地的關鍵節(jié)點,這片橫斷山脈東緣,川西北最古老的原始森林,將四川和甘肅兩省的11個自然保護地有機地連成一片整體,以一個網絡的形式更加有效地發(fā)揮其生態(tài)功能。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解說路線布局和主題設計
洞察自然與人心:國家公園解說設計的挑戰(zhàn)
要為大熊貓國家公園設計建設一套戶外解說系統(tǒng),具有公眾辨識度的旗艦物種,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獨特的自然景觀都是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是僅有豐富的解說資源還不夠。自然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國家公園的訪客,如何將解說的內容與國家公園的基礎設施、服務結合起來,并通過有邏輯的故事線逐一傳遞,面臨著四個要解決的嚴峻挑戰(zhàn):
去哪里?雖然王朗片區(qū)已經有較長時間開展公眾參訪的經驗,但是真正較為成熟的參訪目的地僅有兩處,大部分訪客需要從主入口乘車二十多公里,到達其中一個目的地,再徒步前往另一個目的地。兩個目的地自然景觀優(yōu)美,但幾乎沒有解說設施,訪客的體驗受限。
怎么去?兩個主要的參訪目的地之間只有人車共用的道路,幾乎沒有輔助的可供參訪、體驗的解說設施。更沒有其它的步道路線可供選擇,訪客的活動空間被局限,除了同質性的自然景觀,無法感受到豐富生物多樣性的魅力,更很難了解國家公園保護工作的意義和成果。
有什么?國家公園建設初期,尚未建成完備的解說設施,也沒有形成自然教育或解說服務的團隊,訪客無法獲得面對面的解說服務,所見景觀雖然震撼,但難以認知其背后的知識,亦未能獲得深入的參訪體驗和感受。
看不到?很多訪客是沖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品牌來此,但是國家公園不是動物園,在野外直接看到大熊貓或其他體型較大的野生動物的概率是極低的。加之缺乏解說和服務,造成很多訪客抵達后行前預期和實際體驗之間的巨大落差,也顯著影響了訪客的體驗滿意度。
△關于動物腳印的解說內容設計
△關于植物葉形多樣性的解說內容設計
△關于地震滑坡體形成蘭花生境的解說內容設計
△關于原始森林演替的解說路線總結性解說內容設計
多點羽狀布局:步道和解說的點線面結構網絡
要解決以上四個挑戰(zhàn),最重要的問題是充分了解王朗當?shù)亟庹f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結合國家公園內部的基礎設施條件,進行全局的整體化設計,體現(xiàn)出大熊貓國家公園原真自然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主題下解說內容的特色化、多樣性和與其他地區(qū)的差異性。
解說系統(tǒng)空間設計的第一步,是打破原有兩點一線的訪客參訪路線和目的地局限。王朗地區(qū)擁有平均樹齡數(shù)百年的亞高山暗針葉林,山林環(huán)繞之下的峽谷地帶,是可以開展公眾自然教育等活動的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qū),通過充分調查植被、生境、景觀等現(xiàn)場資源分布特點,結合地形、水文、視線通透性等條件,將原來的單一參訪路線,設計成為多個具有不同資源特色的解說路線,并將起點布設在這些峽谷地帶已經建成的車行道上。此外,在比較重要的參訪目的地,設置自然驛站,提供小型的室內展陳和訪客服務多功能空間,一方面彌補室外解說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方便訪客休息、停留、用餐等活動,通過驛站-步道-節(jié)點的設計,形成一個多點布局的參訪和解說網絡。
解說路線的設計不是越多越好,還要考慮從訪客角度如何提供不同路線之間的便捷切換。將所有解說路線的起點和終點都設在現(xiàn)有車行道上,更重要的是,這些路線的設計基本上遵循首尾相連的方式,這樣未來運營中可以通過接駁車的站點??糠绞?,方便訪客選擇不同站點上下車,選擇心儀的參訪路線,避免不必要的路線之間耗時耗力的中轉。項目最終設計了16條不同的解說路線,路線圍繞現(xiàn)有的車行道兩側適度展開,形成宛如羽毛狀的空間布局,引導訪客進入稍深一點的國家公園內部,感受更為原真本味的自然特色。這些路線的長度,也經過了精心的考量,一般在600米-1500米左右。這樣的設計可以確保訪客自導式游覽的時間控制在30-45分鐘左右,有人員解說或輕體驗活動的情況下,一般也可以在1-1.5小時完成單一路線的游覽,這樣確保了訪客體能的合理負荷,確保更好的參訪體驗。
△步道里程樁的基座高度需要根據安裝環(huán)境定制
△利用樹皮疤痕設計的動物痕跡主題解說
△年輪主題解說內容設計和現(xiàn)場實物展示
講述自然故事:解說主題和內容的個性定制
很多訪客反饋,原始森林的景觀雖然帶來巨大視覺震撼,但同質化程度高,游覽一段時間后,慢慢就出現(xiàn)了視覺疲勞。在沒有解說引導的情況下,訪客很難獲得豐富多元,新鮮不斷的參訪體驗。因此,項目要解決解說資源的識別、遴選,以及按空間進行16條路線的差異化設計,從而明確針對不同的人群,適宜不同類型的活動組織開展,提供多樣化的國家公園參訪體驗。
首先是空間功能區(qū)分:王朗片區(qū)的解說路線主要分布在呈“Y”形的兩條峽谷地帶,為了便于訪客疏導和管控,將“Y”型的兩條峽谷所在區(qū)域進行了功能類型的區(qū)分。現(xiàn)有成熟參訪目的地集中分布的竹根岔片區(qū)被劃分為大眾游覽區(qū),共有9條不同路線,面向所有公眾訪客和團隊開放;科研活動相對較為集中的大窩凼片區(qū)被劃分為預約參訪區(qū),共有4條解說路線,僅面向提前申報、預約的訪客和團隊,并需要在國家公園解說員的帶領下方可進入,主要開展更有深度的教育、研學、探究等活動;提供食宿等服務的牧羊場片區(qū)被設計為營地服務區(qū),也設計了三條解說路線,為在國家公園內過夜的訪客提供就近散步、登高以及開展觀察體驗活動的空間。
其次是路線主題的個性化策劃。比如針對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生存智慧的“大自然的生存法則”路線,展示多樣野生動物痕跡的“追蹤野生動物密碼”路線,集中展現(xiàn)原始森林演替更新過程的“古樹的涅槃與重生”路線,展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復合價值與自然美麗的“山水林草的自然巡禮”路線。除了以自然科學知識為核心的路線,為了服務不同類型的訪客需求,也設計了展現(xiàn)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特別是健康康養(yǎng)功能,并提供現(xiàn)場體驗機會的“在原始森林里深呼吸”路線,也有展示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和科研成就的“拜訪國寶大熊貓的家”和“科學家的森林觀察日記”等路線。所有16條路線根據解說內容、沿線資源、可開展活動類型等,被劃分為:觀察感受型、游憩體驗型和研學探究型三大類別,以適應不同年齡、目的、興趣等差異的訪客需求。
最后,也是工作量最大,難度最高的,是對每一個具體點位進行解說內容設計。在根據整體路線布局和每條步道沿線特色資源的調查和遴選之后,就需要在路線主題的引導下設計故事線,并逐一確定解說點位,和每個點位的解說內容,并最終以解說標牌的形式表達出來。具體解說點位的設計有以下幾個原則:
科學嚴謹性:自然教育的初心是傳遞自然的相關理念和知識,在國家公園的解說設計中,我們要絕對避免隨意摻雜主觀編造的夸張演繹,更反對沒有科學考據的軼聞傳說。無論解說設計如何巧妙,不能離開科學嚴謹?shù)幕驹瓌t。例如關于各種野生動物腳印的解說,在版面設計中的所有動物腳印,均嚴格符合真實情況下的形狀、尺寸及不同物種之間的大小比例。
易讀易懂性:解說的內容往往是較為專業(yè)的自然科學知識,為了方便公眾訪客閱讀理解,要盡可能采用生動簡明,易讀易懂的方式加以闡釋和表達。例如在竹根岔片區(qū)知名的蘭花觀賞地“白沙溝”其實是一片形成于1976年大地震后的地震滑坡體,泥石流淹沒了峽谷谷底,大部分杉樹被攔腰掩埋,因此形成今天看到的低矮山林的視覺印象。解說牌通過插畫設計,將這一地質過程生動直觀的展現(xiàn)出來,幫助訪客理解這片蘭花生境的形成過程。
可見可感性:國家公園自然步道上的解說,最重要的是要提供對自然中的現(xiàn)場觀察和體驗,因此解說內容要盡可能和解說牌所在地點周邊自然環(huán)境有直接的相關性,即所謂 “解說你看到的一切”。這種情況下,不一定要將解說聚焦于旗艦物種、瀕危物種,從環(huán)境中容易發(fā)現(xiàn)的具體動植物入手,能夠提供更直觀有效的解說。例如選擇沿路常見的草本植物介紹植物葉形的多樣性,或在黑熊啃食過樹皮的杉木旁介紹不同動物的食性。
邏輯關聯(lián)性:在進行整套解說方案設計時,不能簡單的“看到什么說什么”,這樣很容易陷入主題不清晰,解說內容繁雜而缺乏邏輯,因此很難讓訪客理解并記住。在設定主題的步道上,要特別注意所有沿線解說內容必須在闡述同一主題并具有前后的邏輯關聯(lián)性。比如“古樹的涅槃與重生”路線,就用8塊解說牌,從一棵大樹死亡,變成枯立木,倒下、形成林窗,不同動物傳播種子,林窗中草本、闊葉樹、針葉樹依次繁茂,逐漸演替,最后形成新的森林植被的演替過程。聚焦一個主題,有舍有得,讓訪客一次性把一個故事聽好,聽懂,聽完整。
△用藝術化方式傳遞國家公園管理要求的標牌設計
△訪客在閱讀步道沿途的解說
建設與實施:關注訪客體驗的解說設施建設
筆者在過去十年參與的各類自然保護地解說設計大部分以規(guī)劃設計和內容研發(fā)為主,直至本文介紹項目,完整地承擔了從規(guī)劃設計到建設實施的全過程,將所有設計理念忠實地呈現(xiàn)在國家公園步道沿線,服務于訪客的同時,也為其他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和解說的設計者提供參考借鑒。其中很重要的體會是要從現(xiàn)場環(huán)境入手,關注訪客體驗的角度來開展建設。
如何根據現(xiàn)場環(huán)境確定設施制作和安裝方式?在現(xiàn)場建設過程中發(fā)現(xiàn),標牌安裝環(huán)境非常復雜,除了常規(guī)的平坦步道之外,往往還有挑高型棧道、周邊環(huán)境為濕地沼澤、地下存在凍土層等特殊生境等情況,需要在建設實施前再次進行安裝環(huán)境的現(xiàn)場踏勘和記錄,從而定制適宜尺寸及安裝方案。為確保穩(wěn)固和持久耐用,大部分標牌都需要地下基座,在施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地表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盡可能減少標牌設立對環(huán)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何巧妙利用環(huán)境資源,提供生動豐富的訪客體驗?在解說標牌建設過程中,除了選擇適宜的安裝場地,還要充分考慮周邊環(huán)境如何支持解說系統(tǒng)的現(xiàn)場展示。比如,利用樹干上樹皮受損后形成疤痕,設計野生動物痕跡相關的解說,利用步道旁邊的自然倒木的橫切面,提供年輪相關的知識解說等。
如何用藝術化的方式傳遞管理訴求?在國家公園的訪客管理中,有很多行為上的要求和建議,比如不能離開步道,不能進入國家公園的核心區(qū),不能攀折植物傷害野生動植物等。這些內容以往常常通過醒目的警示性公告形式呈現(xiàn)。本項目嘗試運用自然科學畫配合勸導性的語言傳遞管理要求,實際投入使用后得到訪客非常積極正面的反饋評價。
△作者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現(xiàn)場調研
結語
國家公園是最高等級的自然保護地,是最有國家代表性、最典型也最稀缺、最具有保護價值、最能完整地保護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態(tài)過程的自然保護地。同時,國家公園也應該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公眾能夠來此感受祖國山河魅力、了解和學習自然保護理念和知識,踐行自然保護行動的重要場所。國家公園的解說系統(tǒng)設計,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一個國家公園的資源特色、保護對象、管理成效,通過定制化、個性化的內容設計,以及網絡化的步道系統(tǒng)空間布局,一套科學嚴謹、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而又內涵深刻的解說系統(tǒng),將成為連接國家公園和普通公眾之間的橋梁,在提供訪客多元、豐富、趣味且回味綿長的參訪體驗的同時,有效傳遞自然保護的意義、激發(fā)人們內心對自然的愛與尊重,以及身體力行的行動意愿。
注:本文引用的解說內容設計配圖由項目合作團隊新生態(tài)工作室設計。
感謝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相關管理部門對本項目提供的專業(yè)支持。
本文作者系復旦規(guī)劃院生態(tài)環(huán)境分院自然教育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
《綠色中國》A(上半月) 2025年05月號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