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候鳥日-盡艱難險阻的遷徙鳥類
錢佳弘專業(yè)號 | 2022-5-13
世界候鳥日
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特發(fā)表此專題
了解這些歷盡艱難險阻的鳥類
圖片
鳥類遷徙的途徑是鳥類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經(jīng)過的區(qū)域,決定鳥類遷徙途徑的因素包括地表的地形、植被類型、天氣、鳥類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等。
圖片
傳統(tǒng)認為,遷徙途徑一定是南北走向的,但是環(huán)志研究顯示,一些大型鳥類的遷徙途徑是東西走向的。
圖片
遷徙是鳥類生命周期中最為艱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階段,過程艱辛萬分,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亦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zhàn),但這也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圖片
白晝遷徙的鳥類多利用太陽或者地面景觀導航定位,夜間遷徙的鳥類則利用月光和星座導航。部分鳥類在穿越沙漠和大洋時由于沒有落腳點會采取晝夜兼程的遷徙方式。
圖片
一般雁形目的鳥類,通常采用人字或者一字的隊形。雀形目等體形較小的的鳥在遷徙中常采用封閉群,封閉群的個體數(shù)量大小不一,結(jié)群達上萬只,遷徙時撲天蓋地,經(jīng)日不絕。
灰雁
Anser anser
圖片
灰雁,在中國常被稱為大雁,長度76-80厘米,體色概為灰褐色,嘴基周圍有狹長的白紋。
圖片
下背及腰部為較深灰鼠色、頸、胸和腹部淡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眼棕色,嘴橙黃或略帶紅色。棲息于湖泊、河灘水域地帶。他們經(jīng)常選擇水生植物密布的環(huán)境藏身,有時也在開闊的湖面游蕩。憩息時常有一些灰雁放哨警戒。早晨、夜間或黃昏出來覓食。
圖片
綠色-繁殖地;黃色-越冬地;紅色-引進
圖片
圖片
灰雁繁殖于西伯利亞南部、歐洲北部、東部、冰島以及中國新疆西部北部、青海、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省份。
越冬于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中國南方的江蘇、湖南、廣東、福建等地也有本物種越冬。
鴻雁
Anser cygnoides
圖片
鴻雁,是在中國被稱為大雁的另一個物種,長度81-94厘米,頸長。黑且長的嘴與前額成一直線,環(huán)繞嘴基的額部有一條很狹窄的棕白色條紋,頭頂及頸部背側(cè)正中棕褐,前頸白色,與后頸有一道明顯界線,這種前白后棕的鮮明對比是鴻雁區(qū)別于雁屬其他種類的顯著特征。
圖片
鴻雁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qū),特別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主要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圖片
橙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繁殖在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部,遷徙至中國東部到長江下游越冬。
圖片
圖片
遷徙時,常集成數(shù)十、數(shù)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排列極整齊,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緩慢,徐徐向前。保持一定的隊形可以有效的利用氣流,減少遷徙中的體力消耗。
普通雨燕
Apus apus
圖片
普通雨燕,又稱樓燕,長度16-17厘米,翼展38-40厘米。頭和上體黑褐色,頭頂和背羽色較深暗,并略具光澤,兩翅狹長,呈鐮刀狀,尾叉狀。
圖片
圖片
飛翔疾速,時速可達110千米。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飛行性昆蟲。常在飛行中邊飛邊捕食。
圖片
紅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普通雨燕繁殖在歐洲、北非、中東、亞洲中、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及印度,越冬區(qū)在非洲南部。生活在北京的普通雨燕最遠的遷徙可達南非。
白鶴
Grus leucogeranus
圖片
白鶴,身高可達140厘米,翼展210-230厘米,它們粗長而直的喙呈紅色,頭和腳均很修長。
圖片
白鶴通常生活在濕地,在那里,它們會吃水生植物的根部及莖部,也會取食少量蚌、魚、螺等。
圖片
圖片
白鶴群體概分東、西部兩大區(qū)域族群。
圖片
東部族群,春夏分布于俄羅斯東部的雅庫特,冬季時遷徙至中國鄱陽湖度冬。
西部族群,春夏分布于俄羅斯西部,幾近烏拉山的庫諾瓦特河),冬季時遷徙至里海南部區(qū)域及印度度冬。
虎皮鸚鵡
Melopsittacus undulatus
圖片
虎皮鸚鵡,是一種體形較小的鸚鵡,連同尾羽長度在18厘米左右,頭部及背為黃綠色遍布細的黑色橫紋,如同虎身上的條紋,也因此而得名。
圖片
虎皮鸚鵡原產(chǎn)大洋洲,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內(nèi)陸地區(qū),東部、西南部、北部的沿海地區(qū),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shù)分布。
圖片
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季(6月到9月)生活北方,到夏季(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圖片
圖片
喜集群,常結(jié)成20只數(shù)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在遷徙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shù)量成群活動。
斑頭雁
Anser indicus
圖片
斑頭雁,長度71-76厘米,重1.87-3.2公斤。頭部污白色,頭頂上有兩條黑色條帶,背部淡灰色。
圖片
斑頭雁繁殖于中亞地區(qū)、蒙古、中國青海、西藏、新疆西部的湖泊,在中國東部的呼倫貝爾也有本物種繁殖,越冬于印度和緬甸北部、中國的西南部高原地區(qū)如云南、貴州和陜西南部等地。
圖片
黃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圖片
圖片
斑頭雁是高原鳥類,生活在高原濕地湖泊亦見于耕地,遷徙和繁殖時結(jié)成小群,
圖片
斑頭雁是世界上遷徙路線中飛得最高的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會飛越穆朗瑪峰。為此它可以承受僅有海平面上30%的氧氣濃度,這主要是因為與其他鳥類相比,他們體內(nèi)的紅血球與氧結(jié)合的速度要快。
據(jù)研究,他們的血紅蛋白的亞基發(fā)生變異,導致他們的血紅蛋白可以迅速地與氧結(jié)合。
蓑羽鶴
Antropoides virgo
圖片
蓑羽鶴,站立高度76厘米,翼展155-180厘米,重量2-3公斤。
圖片
圖片
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cè)、喉和前頸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前頸黑色羽延長,懸垂于胸部。
圖片
黃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分布在歐亞大陸西部的蓑羽鶴,會遷徙至非洲越冬。
分布在亞洲中部的蓑羽鶴,每年會從中國與蒙古邊境地區(qū)往南遷徙,飛越過喜馬拉雅山到印度塔爾沙漠地區(qū)過冬。
圖片
遷徙時群體活動,列隊艱難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雪山橫鎖,風暴阻擋,其中還要面對金雕等猛禽的捕食。
斑尾塍鷸
Limosa lapponica
圖片
繁殖羽
圖片
非繁殖羽
斑尾塍鷸(chéng yù),長度約33-41厘米,翼展為70-80厘米,重量200-600克。嘴較長,直或略微向上翹。斑尾塍鷸繁殖于北歐及亞洲,冬季南遷遠至澳大利亞及新西蘭。
圖片
斑尾塍鷸保持著鳥類不間斷飛行距離的世界紀錄。
2007年9月,一只代號為“E7”的斑尾塍鷸雌鳥用了8.2天的時間,不吃不喝不睡覺,連續(xù)不停地飛了11587公里,斜跨太平洋,從美國阿拉斯加直飛到了新西蘭,創(chuàng)造了鳥類不間斷飛行的最長紀錄。
圖片
斑尾塍鷸的遷徙路線
在遷徙之前,斑尾塍鷸為儲存能量,盡可能的多進食,增加脂肪,它們通過壓縮自己的內(nèi)臟器官來給脂肪騰出地方。
圖片
目前斑尾塍鷸的路線變得兇險異常,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越來越多的沿海灘涂濕地遭到破壞,圍墾和外來物種的入侵都對仰賴海灘進行補給的遷徙鳥類造成生命的威脅。人類修建的水泥海堤,使大片的灘涂濕地干涸,很多鳥類都不再找得到充足的食物。這種情況對于那些體型較小的鳥類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它們可以積累的脂肪相對較少,如果途中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來補給食物,它們就無法完成遷徙而會在半途中死去。
北極燕鷗
Sterna paradisaea
圖片
北極燕鷗,長度33-36厘米,翼展76-85厘米,體重80-120克。尾巴呈叉形,它的翅膀又窄又長。
圖片
這對翅膀,在空中飛翔時具有比其它飛鳥大得多的浮力。特點是頭頂有塊“黑帽”,頸背和頭頂呈黑色,其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
北極燕鷗雖然小巧玲瓏,但卻矯健有力,在所有的遷徙動物中,北極燕鷗長途跋涉的本領是罕見的。
圖片
當北半球是夏季的時候,北極燕鷗在北極圈內(nèi)繁衍后代。
當冬季來臨時,便向南飛行,越過赤道,繞地球半周,來到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在這兒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直到南半球的冬季來臨,它們才再次北飛,回到北極。每年在兩極之間往返一次。
圖片
紅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南北兩極遷徙最短的距離為19000公里,事實上,以前的研究嚴重低估了北極燕鷗每年的遷徙距離。它們走的是蜿蜒的路線,而不是像人類以前設想的那樣走直線,這些鳥經(jīng)過一段曲折的路線以利用盛行的風。
圖片
北極燕鷗平均每年往返遷徙的距離70900公里,最大可達81600公里。
北極燕鷗平均壽命為30歲,根據(jù)上述研究,在其一生中旅行約240萬公里,相當于從地球到月球的往返超過3次。
迄今為止為任何動物記錄的最長的遷徙。
版權(quán)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quán)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權(quán)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quán)作品。 |